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隨時隨地彈奏美妙樂章 – 便携式 MIDI 控制器鍵琴

隨著電腦和行動裝置的體積和重量變得越來越纖細輕巧,MIDI 樂器的設計亦不斷的向這個方向發展。今天的 MIDI 樂器在便携性與所提供的功能上,已發展得十分成熟。現時市面上有不少 MIDI 控制器的產品,當中有哪些適用於到處携帶和配合流動裝置使用呢?而在選購這些控制器時,又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在本文中,我會為各位介紹三款便携式 MIDI 控制器鍵琴 (Controller Keyboard),並比較它們在功能、觸鍵感和便携性等方面的表現,希望可以給有興趣使用這類 MIDI 樂器的朋友們一些基本概念和認識。 以下會分別介紹 IK Multimedia 的 iRig Keys、AKAI Professional 的 LPK25、與及 Korg 的 nanoKEY2。三部便携式 MIDI 控制器的重量都在 700 克以下,電源都是直接由電腦或行動裝置提供,而控制器本身沒有音源,亦沒有音訊輸出端子或喇叭。另外,由於琴鍵數量有限,三款控制器會透過升、降八度的按鈕轉換到其他音區。以下就讓我為各位介紹這幾款 MIDI 控制器吧。 iRig Keys (IK Multimedia) 第一款要介紹的是 IK Multimedia 的 iRig Keys 。iRig Keys 提供 37 個力度感應迷你琴鍵,覆蓋 3 個八度。這部控制器鍵盤支援 iOS 和安桌的行動裝置,亦可以作為 PC 和 Mac 電腦的音樂製作軟件輸入介面。在云云竹的便携 MIDI 控制器鍵琴中,iRig Keys 是較少數提供彎音輪 (Pitch Bend Wheel) 和調製輪 (Modulation Wheel) 的一款,但這個功能使樂手能在演奏時改變音高和調節音色,以做出更豐富的效果。而最令筆者驚喜的,是可以接駁延音踏板 (Sustain Pedal),令演奏效果可以更貼近數碼鋼琴。 iRig Keys 的彎音輪和調製輪 由於是便携式 MIDI 控制器,iRig Keys 的琴鍵不是 fully weighted 的,但有提供力度感應,即演奏者可以不同的彈奏力度,來控制音量和音色的變化。限於於此琴的厚度,彈奏力度方面的變化會有所限制,但基本上都可以做出一般的強弱變化。 在琴鍵上方的控制面板相當精簡,設有音量旋鈕 (VOL)、預設選擇鍵 (SET)、升降八度 (▼ OCT ▲)  鍵與及音色選擇鍵 (▼ PROG

玩電腦音樂必學 – 甚麼是 MIDI?

MIDI 這個名稱,對於喜愛音樂的朋友來說,可能不時都會碰到。例如當你在網上下載音樂的時候,有一些音樂檔的格式是 MIDI 檔;或者有時在使用電子樂器,要將樂器連接到電腦錄音,都要經 MIDI 來連接。彷彿,MIDI 這個名稱已經成為數碼音樂的代號了。但到底甚麼是 MIDI 呢?而我們又可以如何透過 MIDI 製作出效果豐富的數碼音樂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以一個實用而簡明的方法去介紹 MIDI 是甚麼,並且解釋 MIDI 如何為音樂製作和演奏帶來了實際上的利便。 可謂 MIDI? MIDI 是樂器數碼介面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簡稱,是由電子樂器製造商於 1981 年聯合訂定的一套用以連接電子樂器的標準。而發展到今天,透過 MIDI,不同廠商製造的電子樂器 (如合成器、電子鼓或數碼鋼琴等)、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機可以連接起來,互通信息。 將不同的 MIDI 樂器連接在一起,其中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樂手在演奏的時候,可以一部電子樂器控制其他的樂器發聲。這樣,樂手既不需要在不同的樂器之間走動,又可以取用不同電子樂器中獨特的音色,使演出效果更豐富和精采。另外,當電子樂器連接到電腦或行動裝置時,我們可以透過合適的應用程式進行音樂製作。例如當我以 MIDI 將電腦和合成器連接起來時,我可以使用程序器 (Sequencer) 應用程式記錄在合成器琴鍵上演奏的音樂,將它儲存成 MIDI 檔,或者作進一步的編曲和音樂製作之用。當然我亦可以用同一個設置,以電腦向合成器發出指令,使用合成器的音色奏出電腦中的 MIDI 檔。 以 MIDI 連接電子樂器 到底電子樂器、電腦和行動裝置可以如何透過 MIDI 連接在一起呢?基本上,我們可以透過 MIDI 接線來連接。如果你查看 MIDI 樂器背面的連接埠,通常會見到一個或以上圓形的五針 DIN 插座位。例如一部數碼鋼琴,通常會提供三個這樣的五針 DIN 插座位,下面會標示著 MIDI IN、OUT 和 THRU (圖一)。 圖一:電子樂器的 MIDI IN、OUT 和 THRU 插座 以 MIDI 線連接數碼樂器 連接配備這類 MIDI 插座的樂器,可以用同樣是配有 5 針 DIN 插頭的 MIDI 接線 (圖二)。例如我想以一部合成器控制另外一部音源器發聲,我可以將 MIDI 接線插

早期電子樂器的發展

電子合成器 (Synthesizer) 這個名詞, 相信 對於愛好音樂的朋友來說,都不會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因為電子合成器無論在音樂創作和表演場合上,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流行音樂的伴奏,或者是純電子音樂的創作,都會因為電子合成器豐富的音色 (Timbre) 和多變的效果而精彩起來。由於有了 MIDI 標準,使電子合成器可以與其他電子樂器、電腦、手機甚至行動裝置連接在一起,以致我們能夠以同一部裝置 控制不同的 電子樂器,以創作或演奏出音色更豐富的樂曲。但是,你又有沒有想過早期的電子樂器 到底是怎樣的呢?它們又是如何發展到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呢?本文會介紹在早期的電子樂器和合成器發展中,一些具代表性的產品。 1975 的 Moog Modular 55 System 合成器  (來源:Wikipedia  連結 ) 合成器基本功能 其實電子合成器最基本的功能,是產生 及調節聲 音 。而樂器的類形和使用者介面,只是適應不同樂手彈奏和控制合成器的不同方式而已。而聲音的產生和調節,可以說是最基層的音樂創作,因為透過合成新的音色,我們可以突破現有傳統樂器的限制,創作出這些樂器不能奏出的音色,卻毋須製作新的實體樂器,其音色卻可以千變萬化。亦正因為這個優勢,合成器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成為了不少音樂家的寵兒! 重量級始祖製品 一般都認為,最早的電子樂器,是由泰岱斯 • 卡希爾 ( Thaddeus Cahill)  於 1896 與 1906 年之間發明的 Telharmonium 。 Telharmonium 與現在很多合成器一樣,都是靠震盪器  (Oscillator)  產生音波。不過當時的震盪器是由大型的發動機 (Motor) 發動的,所以其體積和重量,都比現在的電子樂器或者合成器要大得多。據說當日  Telharmonium 的重量,達二百噸之重。 圖一: Telharmonium (來源:Wikipedia  連結 ) 有關 Telharmonium 的記錄片 其後,由俄國人李昂 • 特雷門 ( Leon Theremin)  在 1920 至 1924 年發明的特雷門 ( Theremin, 原本稱為  Etherophone / Thereminovox) ,於 1920 年代後期成為了流行的電子樂器。 影片:特雷門親自示範演奏

數碼樂器 MIDI 信息執行表

MIDI 標準 (MIDI Standard) 是一個全球通用的電子樂器及電腦音樂標準。透過 MIDI 標準,電子樂器、電腦、採樣器 (Sampler) 和音源器 (Sound Module) 等器材就能有共通的語言,並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互通消息。不過,縱使 MIDI 標準中所定義的 MIDI 信息 (Message) 是一套標準化的共通語言 (例如 Note On 對於所有 MIDI 樂器來說都是開始發出一個樂音的指令,為所有 MIDI 樂器所能夠明白的),但不代表所有 MIDI 樂器或器材都能夠辨認和執行一切 MIDI 信息的。有見及此,電子樂器的製造商會在說明書中以一個列表的方式標示,這個列表稱為 MIDI 信息執行表 (MIDI Implementation Chart) 。 為何需要有 MIDI 信息執行表 由於不同的 MIDI 器材在設計時,各自有自己獨特的功能,所以它們能夠傳遞和接收的 MIDI 信息亦有所不同。例如一部音源器,其作用是從 MIDI IN 接收電腦或電子合成器所傳來的 MIDI 信息。由於其本身並無琴鍵,樂手不能在它之上彈奏音樂。因此音源器根本不需要配備傳送 MIDI 信息的功能;它只要能夠接收、辨認和執行從 MIDI IN 所收到的信息就夠了。相反,一部本身沒有發聲功能的 MIDI 鍵盤控制器 (Keyboard Controller),其主要功能是透過 MIDI OUT 傳送演奏者所彈奏的 MIDI 信息到電腦或其他音源器,而不需要接收和執行外來的 MIDI 信息 (所以此類的鍵琴多數是沒有 MIDI IN 插座的,例子可見下圖)。至於合成器,就需要同時有傳送和辨認 MIDI 信息兩方面的功能。 M-Audio Keystation 88 es ( 圖片來源: M-Audio 網站 ) 解構 MIDI 信息執行表 正因每個 MIDI 器材功能和設計都不同,它們就各自有自己一套與其功能相關的 MIDI 信息。使用者若要得悉某件 MIDI 器材有關的 MIDI 信息,就必須參看其 MIDI 信息執行表。MIDI 信息執行表,是一個單頁的撮要,記錄該 MIDI 器材所有的 MIDI 功能,即該樂器能夠傳送或辨認 / 執行什麼 MIDI 信息。在執行表上的項目,有時亦會註明該器材在傳送和執行信息上的限制。圖一展示了 Roland SC-

Audacity 3.1 版的更新功能 (三):聰明音訊片段 (Smart Clip)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大家介紹過 Audacity 3.1 版的編輯選項:軌道行為 (Track Behaviors)。在今次這篇文章中,我會介紹另外一個新增的音訊編輯功能:聰明音訊片段 (Smart Clip) 。這功能屬於較專業的「非破壞性」音訊編輯模式之領域,為不少 Audacity 用家所期待,讓我在下面為你介紹一下。 甚麼是「非破壞性」音訊編輯?  聰明音訊片段是 Audacity 3.1 裡面一個新加入非破壞性 (non-destructive) 的編輯模式。非破壞性的音訊編輯模式,在很多的數碼音訊工作站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應用程式中都有提供,如今在 Audacity 3.1 版中也升級到此層次,對不少用家來說,的確是一個喜訊!所謂「非破壞性」編輯模式,意思是 Audacity 或數碼音訊工作站應用程式會記住音訊在匯入時的模樣。在對音訊作出了一些編輯或改動之後,如果用家後來改變主意,不一定需要使用復原 (undo) 指令去將音訊回復到之前的模樣,只需要在現有的狀況之下繼續進行編輯便可以了。  裁剪音訊片段的長度 在圖一的例子中,有兩個不同的鼓聲片段: 圖一:匯入兩個鼓聲音訊片段 如果我想將第一個鼓聲片段的長度縮短一半,只需將鼠標放到片段的右上角,鼠標會變成一個左右箭咀的模樣 (圖二)。 圖二:修剪音訊片段的長度 我可以在這裡按左鍵,點擊並拉動來調校片段的長度:將片段的結尾拉動到 4 秒鐘左右的位置 (圖三 a 及 b)。 圖三 a 圖三 b 如果在編輯音訊片段之後,我改變主意,想將第一段音訊的長度由 4 秒修改為 6 秒,由於之前的修剪並沒有破壞或刪除音訊第 4 秒之後的數據,我只需要再將鼠標放到片段的右上角,點擊並向右方拉動到 6 秒這個位置,便可以將它的長度調節成 6 秒 (圖四 a 及 b)。 圖四 a 圖四 b 上面例子中的兩個音訊片段,原本合共有 8 個小節 (16 秒),假設我的目的是將它們各自都縮短一半,縮成總長度為 4 個小節。因為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已將第一個片段裁剪成 4 秒了,我只需要將第二個音訊片段的長度都裁剪到 4 秒鐘,再將兩個片段連接便可以,裁剪都是類似上面所介紹的方法。如果我想保留第二個片段中後半有變奏 (fill-in) 的部份的話,我只需要將鼠標放到片段左上角的位置,點擊並拉動到 12